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设置 科研成果 研究队伍 资源&服务 研究生教育 交流合作 学术出版物 创新文化 党群园地
首页 > 专题 > 我心中的知识服务 > 纪念奖征文
现在位置:
董阳:重塑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我心中的知识服务
时间: | 2013-05-15 | 编辑: | 【 【打印】【关闭】 访问量: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部门:

年级:

姓名:董阳

联系电话:13581617638

电子邮箱:dongyang1989@yahoo.cn

 

重塑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

 ——我心中的知识服务

“读书无禁区”,是上世纪70年代末理论家李洪林先生提出的口号,至今依然。图书馆服务的宗旨正体现于此,因为公共图书馆从诞生这前起它就是服务所有人群,尤其是服务社会底层人群的。正如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所说:“无论是一个儒者,或者是一个丐者,只要走进来都是读者。”

公共图书馆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回应公众的需要,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本身就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物之一,其承载的社会使命不会轻易消失。如何提升自身价值,让更多人走进图书馆,并在国民的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公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场所,是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

对于公众而言,图书馆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意义,它并不仅仅一处阅读场所,而是一个记忆中与阅读有关的象征物。公共图书馆要承担起提供全面、多元、开放的信息功能。让公共图书馆与民众有“亲密”接触,是让图书馆回归公众,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推进的双重需要。公共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社会学习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有益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成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具体体现。

因此,如何面对更多类型更多层次的读者,其中尤其是知识层次较低的读者群的涌入,也考验着一座图书馆的能力、智慧和气度。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艾米•莱恩也曾说过:图书馆最能体现获得知识的自由,每个读者都可以得到图书馆的资源,免费、所有人都能获得,不管是百万富翁还是穷人。同样对知识的渴求,同样得来的平等和尊重,也能够让这些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公共图书馆感受到了无差别的温暖。

这样一个从容的图书馆,注定是一个有力量的图书馆。因为,她以她有形的建筑形式的存在,聚合起数以万计的图书中看似微小的力量,并在这种不断的聚合过程中裂变出更为强大的能量,当然可以涵纳一茬又一茬的读者。图书馆的价值、阅读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表象,而应该体现在对阅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上面。一本本图书里面潜在的文化力量,正在一圈圈荡漾出来,形塑着每一位读者。而最平静的波心,则是图书馆。

王贤平曾说过,读书人生活可以清贫,精神不能贫穷。与之对应,图书馆建筑可以富丽堂皇,精神气质却不能过于高蹈远引、远离公众,这里的书是流动的风景而非僵死的收藏品。应当放下架子,真正实现用书籍与人进行文化对话,引导市民用自觉性来主宰公益文化的命运。

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认为:“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公共图书馆理应成为一个原点,文化事业从这里走向真正意义的公益回归。在全社会营造读书向学的氛围,在每个人心中建起一座图书馆,现代人从中汲取滋养,润泽因为忙碌、欲望、急切而变得焦虑的心灵,养成一种顾盼自如的文化气度,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重建。这便是一座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所在。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甘肃省科技图书馆 陇ICP备2021001824号-2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  邮编:730030  电话:0931-8273628 Mail:executive-office@llas.ac.cn